现如今,国人对钱的渴望是与日俱增,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它。不少人手里除了成叠的“毛爷爷”,还有美元、英镑。那你是否知道,过去的一代代老祖先用的是什麽钱?其实中国的文明史,也是一部货币的发展衍变史。
首先需要点明的是,古代中国人对钱的渴望并不亚于现代人。古人的这一爱好从钱的一大别称——“泉”上,就暴露无遗。请你闭上眼睛,想象一下钱如泉涌的场景,那感觉一定美妙无比,古今相通。直到现在,收集钱币的人还互称“泉友”。当然,也有装清高的古人对钱表示相当“抗拒”,略带鄙夷地称之为“孔方兄”或“阿堵物”。不过,要是他们能玩穿越,直接刷卡或转账,就毫无上面的“心理障碍”了吧。
接下来,就说说中国古钱币不断演化的过程。
商代的贝,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钱。除了纯天然的海贝,还有人工制作的骨贝、铜贝,甚至金贝。所以,汉字里面和钱有关的,往往都带有“贝”字。比如,你很“贪财”。
商铜贝
从西周到春秋战国,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的“百钱争鸣”时代。因为那时候,各个国家流通着许多“奇形怪状”的钱币,大致可以分为布币、刀币、环钱和蚁鼻钱。不过就像孙悟空再怎麽变都是只猴子一样,这些钱币的产生,来源于当时的生产生活。
比如西周就有的布币,形状像铲子,其实是从“耒耜”这样的农耕工具演变而来,在中原流通比较普遍;刀币的前身则是实用的刀具,在燕国、齐国较为常见,特别是齐国出品的“大刀”,精美厚重,为后世藏家所喜爱;相比之下,燕国的“明刀”就显得轻薄,反映出两国的国力强弱;环钱有点模仿自玉璧和纺轮,流行于魏、赵、秦等地;蚁鼻钱则是来自与中原文化很不一样的楚国,估计是看着有点瘆人,又俗称“鬼脸钱”。
齐国刀币
在这麽多种类型的钱币中,最后胜出的却是环钱。答案很简单,秦国通行的“秦半两”就是环钱。因此,秦始皇灭六国后,统一货币当然会以本国的钱作为参照。从此,“圆形方孔”钱真正开始大行其道,影响一直到清代。
战国时代的秦半两
“铢式会社”:汉武帝开创五铢钱
这里说的“铢式会社”,不是某家日本企业,而是指汉武帝开创的五铢钱时代。刘彻同学敢于大胆创新,在继承秦半两“圆形方孔”的基础上,将“五铢”两个字刻在钱面上,代表每枚钱的重量,专门由中央朝廷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。五铢钱形制规范,适宜使用,所以从两汉到隋朝,居然一路流行了七百多年。而各个朝代出品的五铢钱版本各异,累计下来,蔚为大观,戏称为“铢式会社”并不为过。
上林三官五铢
当然,这麽长时间里,其他种类的钱币也是挺多的。比如倡导“托古改制”的王莽,曾先后改革币制四次,推出的钱币可谓制作精良,颇有古风,让人感觉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。但王莽的钱是典型的“中看不中用”,不仅名目等级繁杂,使用起来特别麻烦,而且单枚的币值越做越大,动不动就上百上千的,明摆着是在搜刮老百姓。这跟现代政府开足马力印刷超量纸币的道理如出一辙。因此,将钱做成艺术品的王莽很快就完蛋了,但他的名头在后世藏家里面倒是响当当的,号为“钱绝”。
王莽的大布黄千
王莽这种把币值人为抬高的剥削手段,接下来也屡见不鲜,比如三国时代的蜀国和吴国的钱币就是代表。蜀国还稍微好点,推出的是“直百五铢”;吴国则实在过分,笔者曾过手不少“大泉五百”、“大泉当千”,还在博物馆见到“大泉二千”,据说还有“大泉五千”。可见钱的面额和其实际价值已经脱离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。相比之下,魏国就低调务实许多,难怪,最后吴蜀被统一了。
大泉当千
大体说来,魏晋南北朝政局较为混乱,出来的钱币也多粗率,甚至出现重物轻钱的现象,但也不乏制作精美的钱币。北周的“布泉”、“五行大布”、“永通万国”,就是其中的佼佼者,后世统称为“北周三品”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代北周立隋的杨坚出品的五铢钱同样质量上乘。